2日早上7點半,南通崇川區虹橋社區社工繆冬萍就騎著電動車趕到虹橋新村110棟302室,與前一天約好的馬賢靜大媽一家協商解決房屋漏水問題。
  “說實話,以前這個點還貓在家裡睡懶覺呢。”繆冬萍摘下手套衝著雙手哈了口氣說,社區上班時間是9點,以前只要準點坐到辦公室里就行,但社區推行社工AB崗制度後,每兩個社工一組,一人駐崗辦公室,另一人就必須下社區,每半天互換一次,“改革後,每個像我這樣的社工都被‘趕’到居民身邊去啦。”
  前兩天,繆冬萍在鄰裡走訪,家住202室的花女士向她“投訴”,樓上人家樓板隔三岔五漏水,髒水都滴在她家床上了。繆冬萍一細訪,瞭解到實情:獨自住在三樓的馬大媽患有間歇性老年痴獃症,時不時會產生家裡著火的幻覺,然後就在房間內四處潑水“滅火”,久而久之水漏到了樓下花女士家。經過現場協調,馬大媽的女兒同意了繆冬萍的提議,給馬大媽的房間做個防水層。鬧心事就這麼解決了。
  社工AB崗制度背後,是去年底崇川區在全國率先試水推進的社區管理體制改革——創設鄰裡制。崇川區委書記吳旭介紹說,崇川近幾年投資10多億元,在109個社區全部建成公共服務中心。但仍有不少居民對社區服務不滿,主要原因在於,現有3000戶、1平方公里的社區規模太大,社區服務中心到居民家平均還有500米距離。此次社區管理體制改革,以150到300戶左右居民為單位,組建新型社區基礎單元——“鄰裡”,每個鄰裡選舉產生鄰裡和諧促進會。“把社區事務下沉到鄰裡,把社區幹部從社區平臺‘趕’到居民家門口,確保每個鄰裡的事有人管、有人做、有人評,實現‘小事不出鄰裡、大事不出社區’。”
  繆冬萍負責的虹橋社區惠美鄰裡,一共有9棟居民樓,走一圈下來只要五分鐘,但卻發現了兩個問題:108棟一單元二樓樓道燈壞了,112棟化糞池有些外溢。繆冬萍拿出手機,搗鼓了兩下,“好了,很快就會有人來修理。”看著記者一臉疑惑,繆冬萍把手機舉了過來,現場向記者展示“崇川鄰裡管理軟件”運行奧秘。
  記者看到,該軟件包括“鄰裡信息”、“鄰裡服務”、“鄰裡自治”、“鄰裡日誌”四個板塊。繆冬萍剛剛把發現的問題錄入“鄰裡信息”,軟件後臺即刻與社區維修部門聯網,他們能實時看到並組織人員進行維修。“這個軟件還有‘值勤打卡’功能,每個人都偷不了懶。”說著,繆冬萍打開了軟件內的“GPS定位簽到”功能,屏幕上一個紅點精確地顯示出了她當前所在位置,按下“簽到”後,紅點上出現了一個藍色的標簽,“這樣,我幾點幾分出現在鄰裡的哪個地方,一目瞭然。”
  走訪多了,繆冬萍跟居民們也更熟了。走在社區里,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跟她打招呼,鄰裡的設置讓她真正融入了社區。
  不僅僅是社工,鄰裡的創設還把不少熱心居民“激活”。家住109棟的吉連雲大媽,多年來熱心社區事務,成了惠美鄰裡的第一任理事長。
  “115棟剛住進去兩個租客,個人信息都登記下來了。”當天上午,記者跟隨繆冬萍來到吉大媽家時,她正坐在客廳里埋頭寫東西。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惠美鄰裡每戶居民的信息,她手邊還有另外一個本子,上面則記著鄰居們反映的問題:“1日,115棟,樓道燈不亮”、“2日,108棟301居民反映樓上空調漏水”……
  “我這個理事長可是大家一票一票選出來的,鄰居們信任我,我也不能辜負大家。”言語間,吉大媽難掩自豪。
  在鄰裡管理構架中,理事長之下還有樓棟理事,一個理事負責為這一棟樓的居民服務。據瞭解,崇川已在109個社區設置了906個鄰裡,選舉產生了884個理事長、6311名理事,他們個個都是熱心腸,成為了社工們的好幫手。
  住在虹橋108棟204室的王蘭英老人中風長期卧床,前一陣子老伴又不幸遇上車禍,樓道理事張秀琴第一時間瞭解情況並反映給了社區,“現在每天都有人來關心我們,真的很感激。”王蘭英老人說。
  鄰裡改革,聯動你我,和融社會。最近一次調查顯示,崇川區居民對社會和諧的滿意度高達98.3%,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創新社會管理的新樣本。
  本報記者 陳明 季鋮
  (原標題:鄰裡制,讓社工真成了居民鄰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85woxi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